RPA:AI落地的接盘侠(四)
然而,蒸蒸向上的RPA,真的能带着AI,在中国市场落地赚钱吗?
现已加入来也科技的褚瑞坦言:“RPA今天热,是提前蹭了未来AI的热度。”
在风口难觅的此刻,投资人和市场对RPA的热捧,有一定的非理性因素。
投资人的心态带着点FOMO(害怕错过)。而且对RPA的FOMO中,还附加了一层为AI回春的色彩。
逻辑上,RPA+AI,两个概念非常互补:沿袭了流程自动化的RPA对应着现成需求,务实,但少了点drama;暂时进入低谷期的AI对应着长远趋势,性感,但缺了些支撑。RPA之于AI,像一个骑着七彩祥云而来的接盘侠。
在需求侧,常年思考如何应用新技术的CIO群体也在“追风口”,不过出发点不是焦虑,而是为了推动内部决策。
有时,一个时髦的产品和概念,更容易被内部决策者接纳;这又反过来促使一些技术供应商给自己贴上新标签,使整个市场“看起来很美”。
审视全球RPA行业,目前确实浮现了一些过热的势头:
以最头部RPA公司UiPath来看,2亿美元收入配上70亿美元估值,市销率高达35倍;而同期,纳斯达克全球精选市场的平均市销率仅在2倍左右。
目前唯一的RPA上市公司是成立于2001年的BluePrism。上市3年,其股价从2.8美元涨到了17.6美元,在2018年9月还一度达到33.35美元的峰值,比发行价翻12倍,行情堪比数字货币。但这家公司一直亏损,尚未证明盈利能力。
回到对产品和商业层面的理性审视,RPA在中国的发展同时面临着利好与不确定性。
利好是,在当下中国,RPA可借两股东风。
首先,经过近20年的IT建设,中国企业信息化水平有所提升。办公场景加速在线化,白领在电脑上花的时间越来越多。
而RPA最直接的功能就是减少重复的人机交互,人们越是在电脑上花时间,越对RPA有需求。
IT水平提升,还使企业内部积累了数量繁多的各种工具,导致产品、人员、固定资产等关键数据四散在不同软件系统里,流通时容易出岔子。高效整合这些数据已成为部分企业的刚需。
而RPA可以通过模拟“人肉搬运”的方式,直接让机器人与前端界面交互,在各系统间转录、核对数据,这样就不需要改变原有系统,也不涉及对CRM、HR、财务等各产品的接口打通和二次开发;部署快、成本小、灵活性高,目标客户群体大,可触及更长尾的市场。
黄小明告诉「甲子光年」,类似的项目,如果用传统的软件集成方式去做,没有一年很难搞定:“但RPA出现之后,能省一半力气。RPA解决了人与信息系统交互的‘最后一公里’。”
同时,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正从粗放走向集约,再加上攀升的人力成本和经济下行的压力,各公司都想开源节流、提高人效,具有人力代替作用的RPA正当其时。
在德勤2017年的一项调研中,当被要求评估,有多少人力工时能被机器替代时,被访企业给出的平均值是20%。
“现在这个比例可能还不到1%。”投资了RPA厂商云扩的黄明明告诉「甲子光年」。
然而,上述两股东风并非RPA独有。所有基于IT系统的、能提升效率的技术手段都符合这一市场大机会,RPA能不能跑出来,关键要看它的产品和应用特点,要看它能吃到那20%中的多少?
恰好是在这个层面上,RPA能否达到市场的高预期,还面临诸多不确定性。
在其应用较成熟的领域,如财税、人力等业务环节上,RPA客单价不高,市场分散,从业者和投资人都很难摸清准确的竞争格局、市场空间以及未来盈利能力。
在结合了AI的RPA新场景,如上文提到的跨系统数据融合上,目前也能找到数据中台等其它方案。
不同方案各有优劣:RPA部署更快,成本更小;数据中台则能给客户带来大量其它价值,且对大型企业来说,他们也愿意进行IT系统的整体更新换代,而不是用RPA打补丁的方式,实现数据互通。所以这些新兴场景,也暂时不能算成RPA吃定的蛋糕。
华创资本谢佳从2018年底开始看RPA赛道,至今未出手,他告诉「甲子光年」,在他看来,RPA目前更像一个过渡性解决方案,没有非它不可的新场景:“我还在观察,能不能在国内市场找到几个场景,特别适合RPA去做深。”
同一种不确定性,也正是其他投资人押注RPA的原因。模糊意味着风险,也意味着有可能获得超额收益。
身在RPA厂商的褚瑞,更多感到了发展业务的紧迫:“资本没有耐心等待增长缓慢的事业,给RPA落地的时间可能就只有三年。”